[摘要] 房地产众筹,作为一种全新的投资和运作模式,在去年可谓出尽了风头。包括万科、绿地、远洋等大型品牌房企纷纷推出众筹活动,试图在市场冷清时抓住购房者注意力。在当时的业内看来,与其说是投资和开发的新模式,房地产众筹更像是一种营销噱头。
互联网金融成热门
相比于之前和众筹平台合作,此轮的众筹浪潮中,更多的房企则选择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P2P和房企的嫁接。
除了京东,近期还有不少互联网金融推出了地产相关项目,例如民生电商旗下P2P投融资服务平台——民生易贷,联合万科推出了基于商业楼盘开发的“民生e房-万民宝”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50强房地产企业中,已有接近50%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拥抱”了互联网金融,涉及资金逾200亿元。
★名词解释
房产众筹
众筹,即大众筹资,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目前市场上的房地产众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投资理财产品型,用房价上涨概念吸引投资者并募集资金投资房地产项目。项目增值则投资者获利,贬值则亏损。二是营销推广型,将众筹的概念应用在营销活动中,例如楼盘与众筹平台推出房源,在网上以一定价格的底价起拍,溢价部分则分配给众筹投资人。三是合作建房型,先寻找购房群体,后根据客户的购房需求拿地,并通过专业开发商代建直至终交付使用。
■观察
众筹风险不容小觑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对房企而言,房产众筹或者P2P既是融资渠道,亦是销售渠道。在这两种模式下,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选择,同时还能给终端的消费者带来实惠的理财和购房折扣;而房地产企业则享有了新的融资渠道,比以往的银行和信托等融资手段有更低的成本,以及宣传的“噱头”,可谓是双赢。
但另一方面,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房企众筹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中筹网金创始人唐人表示,目前现有的部分房产众筹模式中作为平台角色的主体都不是单纯的中介方,而是直接或者间接的交易方,参与众筹和资产运作,缺乏独立性。这样的众筹平台方成为直接或间接的交易方,就会不可避免地成为收款主体,从而形成资金池。反观以往P2P平台卷款跑路事件,可知平台自建资金池将给不明真相的普通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
CRIC研究中心研究员房玲表示,越来越多房企拥抱互联网,试水金融,但真正能够利用互联网思维改变房地产行业的还是少之又少。现在更多的房企仅仅停留在营销层面,容易被复制、模仿,随着越来越多房企的加入,购房者也容易产生疲劳。房企互联网化转型,应具备可持续性,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房地产的各个环节,提升效率,促进价值提升。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提醒,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募资对象超过200人即为公开发行,而众筹的低门槛集资方式,稍不谨慎就容易触碰非法集资的红线,建议投资者投资前需要做足详细功课。
★数据
近50%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50强房地产企业中,已有接近50%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拥抱”了互联网金融,涉及资金逾200亿元。
25亿元
2014年11月份,京东金融联手远洋的首次房产众筹有近20万人次参与,筹资额超2200万元,涉及房屋总价值则逾25亿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